【红色记忆】 南阳城解放初期党政建设_党史事件_党史博览_卧龙党史方志网_南阳党史方志网
今天是: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卧龙党史方志网 >党史博览 >党史事件 > 正文

党史事件

【红色记忆】 南阳城解放初期党政建设

【红色记忆】 南阳城解放初期党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31 党史室 阅读次数:0 【字体:

发布时间:2025-03-31

【红色记忆】

 

 

南阳城解放初期党政建设

 

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党的建设  解放初期南阳市的共产党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不断成长提高,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建设后,党内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干部认为自己是革命功臣,滋长了骄傲自满、贪图享受、贪污腐化、脱离群众等不良倾向,以及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山头主义等错误思想,甚至有些干部发生阶级立场不稳等严重问题。鉴于上述情况,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担负和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为此,南阳市委作出加强党的建设的决策,并认真组织落实。

一、认真开展反蜕化斗争,提高全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1949113日,中共南阳市委召开全市干部大会,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旧历年关整党的指示》,市委书记徐芝寅作动员报告,公开向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倾向和行政命令、官僚主义、松懈散漫作风等进行坚决斗争。并运用典型,进行生动现实的教育。如三区副区长xxx,在四区工作时曾接受别人“馈送”的中州币2400元,到三区后又以借为名,索取宏大烟厂中州币2000元;原市收集资财委员会干部xxx,利用职务之便收取商人中州币6000元,帮助该商人隐瞒粮食数万斤。市委对其错误进行严厉批评,并做出了撤职查办的决定,使大家受到深刻教育。为了加强干部队伍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干部学校,校址设在南阳中学,于194914日开学。干校共设三个班,一班是农民干部,约百余人;二班是师资,约250人;三班是在乡知识分子,约200人。3月,市委成立了学习总分会,专门负责组织干部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实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一些干部的贪污腐化、享受堕落、丧失阶级立场等错误,开展大讨论。7月,市区划归南阳县委领导后,南阳县委遵照地委关于《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反蜕化倾向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各级党组织中“自上而下由党内到党外,由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结合学习,开展思想大检查”。特别是首先从县直机关干部和区主要干部中进行,然后结合整党,在全体干部中普遍进行。在检查中,每个党员、干部都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了深刻的思想反省,并深挖了产生错误的根源。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耐心地教育,错误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开除党籍、撤销职务。从而使党员干部受到深刻教育,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组织纪律性得到加强,使党的战斗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市委成立后,即作出决定:(1)在政治上真正确立市委在全市的领导核心地位;(2)健全党委制,实行集体领导的党内民主,反对独断专行;(3)建立健全请示汇报制度,市直各部门每月向市委汇报,市委每单月向地委作出综合报告,每双月作出重大问题报告,对重大决策必须先请示,得到批准后才能实行;(4)反对无组织无纪律倾向,克服官僚主义,改进领导作风,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抓好典型,以实现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培养新生力量,发展壮大党的队伍。1949422日,中共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封召开。遵照会议提出的建党方针,县委经过考察把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符合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吸收入党。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市区的党员、干部马列主义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继承和发扬,党的队伍日益壮大,为南阳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政权建设。随着清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工作的开展和党的政策的深入宣传,南阳市内治安状况逐步好转,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但是,由于人民政权成立时间短,干部力量较弱,部分匪特、地主、恶霸分子仍不断造谣、破坏,新生政权亟待充实、巩固。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19491月起,南阳市党政领导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1月初,中共南阳市委、市人民民主政府与中共南阳(北)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合并,改称中共南阳市、县委员会,市、县人民民主政府,实行市、县合署办公,对外仍挂两个牌子。市县委书记徐芝寅,副书记姜宗仁(兼组织部长)、戈凯(兼宣传部长)、市长兼县长许建业,副市县长邰士芳、徐世杰。同时,将全市6个区合并为3个区:原市第一、二区合为市县第一区,区址驻新华街,书记于光,区长郑中衡(19492月离)、吴丕昌(19492月任),副区长张强;原市三、六区合并为市县第二区,区址驻书院街,书记王兆凯,副区长黄醒亚;原市第四、五区合并为市、县第三区,区址驻南关街,书记郝如彬(女),区长史栓劳,副区长刘传宽。3个区下设10个街政府,郊区划分为2个区,设区人民民主政府。

194934日,桐柏区党委决定将其所辖的第三地委之南阳(南)县爱国民主政府同南阳市县人民民主政府合并。随之,南阳专署于314日宣告成立以后的第一号通令,宣布撤销南阳市县建制,设置南阳县,党政领导机构成员随之作了调整。中共南阳县委书记吕英,副书记姜宗仁(兼组织部长,19495月止)、徐枫,县长许建业(6月由张天一接任),副县长郭林、徐世杰。市内各区领导机构不变。

根据形势发展和革命工作需要,为了加强城市工作的领导,194989日,经中共南阳地委研究决定,成立了南阳市工作委员会,受中共南阳县委统一领导。南阳县委副书记徐枫兼工委书记,孙冠军、李元、王植谨、杨自修为工委委员。

在进行机构调整的同时,党和政府从各方面开展工作,进行政权建设。(一)成立工会,有组织地领导工人运动。解放前的南阳,工业主要以小型工厂和家庭手工业为主,基础薄弱,因此从事生产的产业工人很少,加上缺乏有效组织,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在国民党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压迫剥削下,工人生活都很苦。如制烟业工人,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没有星期天,每月工资仅值两三条烟,全家连糊口都难。南阳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作极为重视,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工厂、作坊深入了解情况,对工人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人民群众生活困苦的根本原因,启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认识,从中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194913日,市委举办了短期工人训练班,时间一星期,培训各行业进步工人200余人,并以他们为骨干,成立各行业工会,进一步扩大工会会员。同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南阳市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李元。筹委会成立后,积极在工人和工商业者之间进行工作,并召开了劳资双方代表会,专门调整工资问题。经过不懈工作,许多对党和政府持不信任态度的工人纷纷改变看法,加入工会组织。194951日,南阳市总工会正式成立,拥有会员2000余人,成为人民政权的有力支柱。(二)培养新生力量,壮大干部队伍。南阳解放后,由于国民党的长期统治和部分干部随解放军南下,干部队伍比较薄弱。19493月,县委、县政府在市区内举办工人、基层干部、知识分子训练班。至8月,共举办5期,培训千余人;在郊区,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各乡,发动群众,召开农民代表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至19496月,已吸收会员2896人,发展党员11人,团员93人。经过考察,县委从中吸收了一批年轻有为,阶级觉悟高、有工作能力、好学上进的优秀分子,充实到机关、学校和财贸等各个部门,使干部队伍得到加强。(三)组建人民法庭,审判敌顽匪霸。19499月,经上级部门批准,南阳成立人民法庭,负责审理一般民事案外的其他案件。法庭下设审判委员会,委员由各部门选出,共11人(工会2人,商会1人,合作社1人,学校2人,妇联会1人,政府4人),分别到各区负责审判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至1949年底,全市共建立17个党支部,有党员79人,团员419人,国家干部141人,并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积极分子,使新生人民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