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事件
红三军“小长征”激战柳河大石门
红三军“小长征”激战柳河大石门
发布时间:2025-07-17
1932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错误指导,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不得不撤出洪湖苏区,在军长贺龙的率领下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了从豫西南、经陕东南、川东北再回湘鄂边的漫漫征程。
11月6日,红三军从湖北随县王店一带挥师北上,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桐柏县境,经桐柏、唐河,于11月9日进入方城与泌阳交界的郝寨、苗店,与国民党第十五路军马鸿逵部马英才旅发生激战,且战且走。
11月10日,红三军到达方城县券桥东南的贾寨和圈里村,当天经曹楼、罗里、冯洼、马岗、泥岗、郁庄、小赵河、秦庄,当晚到达秦岗、乔岗、山庄、前沟、河湾、观音台、王乾庄、程树庄等村庄分散宿营。
当红三军离开券桥三个小时后,马英才旅追到券桥,将指挥机关和电台设在券桥街,其部队沿着红三军走过的道路继续追赶,到赵河镇泥岗村时,天色已黑。马英才旅撇开红三军走过的田野,向西经后枣庄、赵河街、邢庄、南石寨、北石寨,朝柳河大石门方向追去。
大石门位于方城西北30公里处,是进入伏牛山腹地的交通要道,东有乌云山,西有西峰山,两山夹峙,山势陡险,真乃一处险峻的“石门”,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晚十点钟左右,马英才旅前卫二○六团与红三军前哨在柳河瓦房庄西侧遭遇,一时间短兵相接,枪声四起。激战中,红三军牺牲两人,伤一人(第二天遇害)。当晚,马英才旅前卫二○六团埋伏于柳河焦庄村紧邻的凤凰山,其后卫二○五团步兵和马队悄悄地住进了石头寨,准备随时出击。
11月11日凌晨五时,披着晨霜的红三军前锋刚走到柳河乡焦庄,马英才旅前卫二○六团即向红三军猛烈射击。这时,在石头寨宿营的马英才旅后卫二○五团迅速从寨门倾巢出动,在石门东南竹园村向红三军后卫包抄过来,并一齐开枪开炮。在红三军猝不及防、腹背受敌、生死存亡关头,贺龙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并组织部队迅速抢占石门东西两侧的刀劈山和西峰山高地,与敌人展开激战。
在组织了几次冲锋和火力压制的一个间隙,红三军抓住时机撤出阵地,向西进发。马英才部仍尾追不舍,步步紧逼。贺龙命令八师二十二团团长贺炳炎指挥全团隐蔽在西峰山口树林里设伏。等敌人进入山口,贺炳炎一声令下,全团将士猛烈开火,经过两小时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红三军趁势摆脱敌人的合围。之后,红三军大部在广阳乡苇园村集合,经广阳后堰塘洼、罗庄、朱寨、辛集、戴庄行进;一部自杏山坡经三贤山行进,两部汇合于广阳周庄。接着,红三军经蝎子山、唐老庄、罗沟等村进入南召,深入伏牛山中。
此后,红三军经嵩县、栾川、卢氏、陕东南、川东北,于1933年1月初回到湘鄂边鹤峰,完成战略转移。整个转移途经四省二十三县,行程七千多里,被史学界称为“小长征”。
石门之战,是红三军转战鄂、豫、陕、川途中最激烈、最危险的一仗,关系到红三军的生死存亡。红三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突围挺进伏牛山。激战中,红三军以伤亡近四十人的代价,粉碎了敌人妄图在石门山口将红三军全部消灭的阴谋。当时的国民党《河南民报》报道称:“马旅长英才所部二○六团于方城、南阳交界之石寨北山岗截击贺匪先头……同时我第二○五团又痛击匪尾……贺匪亲率伪九师四面突围,枪声激烈,势极凶猛……”
红三军激战大石门,挺进伏牛山,犹如初冬惊雷,给穷苦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红三军“不拉夫、不派款、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工农联合起来,消灭白匪”“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的革命宣传,英勇顽强、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爱护群众的优良作风,使老百姓第一次认识到红军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队伍,在当地群众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1994年11月11日,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在柳河大石门树立“红三军战斗遗址”纪念碑,永远铭记红三军的英雄业绩,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