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人物
守一城而捍天下的张巡
守一城而捍天下的张巡
发布时间:2025-09-17
张巡(709一757年),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人,唐期中期著名的军事将领,被称为在“安史之乱”中支撑半壁江山的忠烈名将。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进士及第,先后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令、真源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唐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发兵南下反唐。当时的中原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都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叛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756年正月,唐谯郡(今亳州)太守杨万石降叛贼,并逼张巡为郡长史,令其迎接叛军。张巡率县吏哭于玄元皇帝祠,表示誓死忠君、杀贼、卫国的决心后,遂起兵讨贼。率军三千先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再战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757年正月,叛军企图尽快打通汴河水道,东掠江淮宝地,派尹子琦带13万大军,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是通往江淮的咽喉,睢阳被克,则江淮不保。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乃任大将廉坦留守宁陵,自率马三百、兵三千至睢阳,与许远及城父县(故址在今安徽县东南)县令姚訚等合守睢阳。张巡一到睢阳便立即与叛军展开激战,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叛军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许远见张巡智勇兼备,便将军事指挥之资托付给张巡。在守军的顽强抵抗下,叛军屡攻不下,只得退军。唐肃宗下诏升张巡为御史中丞。
此后数月,尹子琦不断增兵攻城,都被张巡打退,尹子琦也几乎被活捉。七月,城内发生粮荒,士卒每日粮食减至一合(10合为1升),只好掺以茶、纸、树皮等为食,严重地影响了战斗力。但将士们仍坚守城防,使叛军无计可施。但到了十月,城中粮尽援绝,睢阳军民只好被迫宰食马匹,马尽,便捉老鼠和麻雀吃。“掘鼠罗雀”典故便源于此。后发展到食人的悲惨境地。十月九日,张巡终以粮尽,外援不至,城陷被俘。张巡每临阵督战,激愤气壮,总是大呼至眦裂血面,咬牙至碎。临刑时,尹子琦问其故,张巡曰:“吾欲气吞逆贼。”尹子琦以钢刀撬抉其口,齿仅存三四,至死不屈,最后以身殉国,身首分离,时年仅49岁。“睢阳嚼齿”典故便源于此。南霁云、雷万春等将领同时被害。
张巡坚守睢阳孤城10个月,大小400余战,斩叛将300,杀叛兵10余万,把叛军死死挡在睢阳而不能南下。在张巡等被害后的第三天,中书侍郎、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兵到达并收复睢阳。第十日,广平王李俶收复东都洛阳,叛军尹子琦部和令狐潮部先后被击溃,二人被杀,安庆绪带领残部逃往河北,“安史之乱”以叛军失败而告终。
张巡殉国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睢阳百姓把张巡等36位将领招魂而葬,邓州寺北张也为张巡招魂,建张巡墓。
一千多年来,睢阳人民多次在古城南门外建立庙、祠。因张巡“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①之功,江南各地也建了许多的张王庙。在中国台湾,张巡庙更是不计其数。
张巡的家乡邓州也在明万历年间刻立了“邓国公张巡故里碑”,修建了祠堂。众多的张巡祠庙建筑和祭祀纪念活动,传承千年,彰显了国人对张巡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拜和敬仰。
